如何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讓寧波人生活得更幸福?這成了今年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一個焦點。
陳偉俊代表說,民生問題,無論是對一個地方黨委政府來說,還是對一個普通干部來說,都是一個必須解決好的重要問題。做好民生工作,他認為關鍵要把握好三點。首先要牢固樹立“民生問題大如天”的意識。要始終踐行好“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理念,真心實意為群眾考慮,真真切切為群眾辦事。其次,要著力強化“民生工作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要求。再者,要創新實施“民生改善一抓到底”的舉措。在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優化公共服務的同時,更加注重破解一批最現實的難題。大力弘揚“三思三創”精神、全面實施“六個加快”戰略。
實現多樣化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群眾只有通過就業,才能實現最基本的生存要求。
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針對就業,制定了許多便民措施,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據統計,去年我市共開發保持公益性就業崗位8349個,組織城鄉勞動力、在崗外來務工人員、企業職工及其他社會人員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8.79萬人,組織創業培訓5650人次。未來幾年,如何進一步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以更好地滿足寧波人的就業需求?這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
潘愛軍委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就業問題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質量的大事,她認為擴大就業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給市民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勞動者要轉變擇業觀念。
章文夫代表則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新時期就業工作的新增長點,也是擴大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下一步,重點要進一步健全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大對自主創業者在創業融資、場租補貼、稅收減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創業教育,營造“崇尚創業、競相創業、創新創業”的創業環境和良好輿論氛圍。施建耀代表則認為,扶持創業,重點是要扶持大學生創業。針對大學生的創業現狀,他建議成立寧波市大學生(青年)創業大廈和創業扶持基金。整合大學生(青年)現有各類創業平臺、資源,逐步在每個縣(市)區建設大學生(青年)創業大廈,為大學生(青年)提供現成的辦公場所,共享辦公設施,暢通信息和提供一系列的創業培訓和服務,進而降低創業成本和創業風險;同時設立大學生(青年)創業扶持基金,進一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扶持。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以培訓促就業,提高城鄉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創收能力。這幾乎是所有代表、委員的共同看法。楊欣欣委員認為,目前,高技能勞動力短缺問題比較突出,擴大就業再就業,一定要抓住培訓這個關鍵環節,提高勞動者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今后我市可以采取四大舉措:加快整合和優化教育培訓資源;鼓勵并支持中高等院校利用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經濟社會轉型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專門人才、專業技術人員等培訓;加強涉農專業建設,實施新型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大力開展外來務工人員、退役士兵等學文化、學技能的“雙證書”培訓;構建開放式繼續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好寧波社區大學,籌建寧波開放大學。
筑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熱點話題,他們紛紛建言獻策。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向人群全覆蓋轉變,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待遇。同時,需加快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各類社會保險統籌整合。鄭時梅代表說,醫療保障綜合減負政策是關系廣大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政策,也是解決群眾看病難的重要環節,建議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實行職工醫療保障及時減負,并逐步實行居民醫療保險綜合減負等減負惠民政策。多名政協委員建議要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實施分層分類救助。陳長水委員說,對那些因病致貧家庭需制訂就業、基本生活保障、就學這三方面的政策。同時鼓勵社會捐助,對救助幫扶效果進行一年一度的評估并及時調整救助政策。
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是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他們認為,寧波要積極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關愛空巢老人。胡珍玉委員說,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點或社區老年日托中心,是完善公共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她建議政府部門切實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基層街道、社區的養老服務能力,建立起市、區、街道、社區四級養老服務組織,配套落實街道、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同時培育并穩定居家養老護理員隊伍。王紀躍代表建議在我市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綜合大型老年養老中心,養老中心應融教育、診療護理、飲食、健身康復、文體活動為一體,并以不同服務標準提供多層次養老服務。
公共租賃房為重點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也引起代表、委員的共同關注。大家認為,黨委政府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吳巧新代表建議政府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的資金投入,同時提高在保障性住房項目中配建商業設施的比例,用租售商業設施的收入來平衡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資金。另外,需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資金。陳曉敏委員建議,要堅持公共服務設施與開發項目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等原則,做到設施齊全,集約利用。
多種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盡可能實現社會公平公正,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五年來,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05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518元,分別年均增長11.6%和13.3%,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22∶1縮小到2.06∶1。
羅國明代表是浙江雙羊集團董事長、總經理,早在2007年他就向社會發出了《創建和諧勞動關系倡議書》。他認為,企業發展以人為本,危機中最能體現勞動關系是否和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雙羊集團通過深化和諧勞動關系創建,不但逆勢突圍,化危為機,2009年依然實現了年銷售額3.2億元、利稅2500萬元的好成績,員工收入也有增無減。他認為,應通過和諧企業創建,營建共建共享共贏的企業文化,讓員工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結合在一起,實現共贏。
農村居民增收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朱升海代表表示,除了財政支持外,還應考慮借助社會力量。他說,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使一部分中等收入以上群體的城市人自發行動去尋找、建立自己的安全食品供應渠道。他們或與農村的安全農產品生產者“對接”,預付部分資金、共擔風險、共享安全,或者直接介入生產環節,以租用少量土地或認養農場土地的形式,自力更生,種養農產品。這種方式不僅使他們感到食品的安全性,也有效促進城鄉溝通機制的創新,使農村和城市找到了良性發展的載體。這種模式的推行可以成為農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也是轉變農業和農村發展方式的一劑良方。
抓好“菜籃子”“米袋子”
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是關系群眾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工作。今后五年,我市仍將把穩定物價放在重要位置,落實完善價格監管措施,努力保持物價總體水平基本穩定。代表委員們認為,穩定物價,除了深入推進“菜籃子”、“米袋子”工程建設外,還需降低流通環節費用、嚴厲打擊價格違法。
黃偉君代表認為,保持物價穩定直接關系到民生。物價不穩,直接影響到社會穩定,尤其是涉及到老百姓吃、穿、住、行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她認為政府應嚴格控制物價的過快增長,保證人民生活成本的增加在合理范圍內。她建議政府加強宏觀調控,尤其是涉及到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物價穩了,老百姓心里就踏實了。同時,應落實完善價格監管機制,多方聯動,以便在第一時間應對突發情況。
保持物價基本穩定,顧靜芬委員認為還需加強“菜籃子”和“米袋子”工程建設。她說,從2005年起,我市創新性地開展了農業產業基地建設,2008年啟動了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2011年又開展了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標準化建設,并被列入市政府重點工程項目。農業“兩區”建設,不僅帶動了農戶增收,還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了我市主要農產品供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進一步保證,對于物價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陳敏 蔣煒寧 王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