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來一次“菲特”這樣的臺風,寧波怎么才能少淹點或者不受淹?昨天,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治水”成了大會上提到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政協委員在大會現場發言的有關治水的建議有:史哲明委員代表致公黨寧波市委會作的《加強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提高我市防災減災能力》發言;張勤勇委員代表農工黨寧波市委會作的《關于加關我市水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建議》發言;袁葵芳委員代表民革寧波市委會作的《強化內河綜合整治,促進水清流暢人水和諧》發言等。
排水管只能應付“一年一遇”
建議:應急治理,確保居民家中不進水
“臺風‘菲特’期間,城區嚴重內澇的主要原因,雖是降雨強度超過了排水的一般能力,但是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統存在的問題,亟需引起重視。”史哲明分析了現在存在的主要問題:城市化推進及極端天氣多發,加重城市防洪排澇設施負擔;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的建設,導致寧波城區不透水地面面積快速增長。
“目前,基本完成或在建平原骨干排澇工程僅5個,與規劃相比實現度較低。同時,工程缺乏體系建設,多以單項工程為主,難以發揮工程體系整體排澇效應。部分江段干流防洪堤受兩岸地塊開發、沿線橋梁以及工程投資等因素限制,尚未實施整治實現防洪堤的完全封閉,導致洪水容易入侵平原地區。”
城市排澇設施建設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速度也是主要問題之一。他說:“調查發現,寧波城區排水管網設計標準相對偏低,大部分管道只達到一年一遇標準,僅滿足國家規范的下限要求。”
他建議,在應急治理時,加快“菲特”臺風中突現的內澇嚴重區域的規劃、整治,應放在第一位,“市城區中的海曙新芝片區、江東的白鶴社區等區域在臺風過后多天,積水仍遲遲無法排出,嚴重影響市民生活出行。”史哲明建議有關部門通過細致摸排,找出原因,花大力氣對排水管線進行清疏和升級改造,并通過增設強排泵站和蓄水池、建設洼地-滲渠等方式,解決區域局部內澇,確保今后汛期內道路不中斷,家中不進水。
立交橋最低點比河道還低
建議:對立交橋排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
“菲特”時,城區的立交橋等成了重災區,積水多日不退,成了城區交通的“腸梗阻”。
史哲明分析道:“寧波市立交橋最低點,有些位置比附近河道還低,整條路上的積水都以立交橋下沉點為中心匯集。在特大暴雨災害中,往往是交通擁堵、人員傷亡、車輛受損主要發生地。”
他建議,將立交橋洞作為防范城市積水的重點。對立交橋排水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優化周邊排水管網設施,減小立交周圍匯水面積和積水量;對立交泵站進行針對性的更新或維護改造,提升立交節點的強排能力。
洪水易通過缺口漫入平原
建議:加大防洪堤建設力度,發揮整體效應
張勤勇委員作大會發言時說,一方面三江干流防洪堤雖已基本建成,但部分堤段仍未形成防洪封閉,臺風期間洪水易通過缺口漫入平原。另一方面,平原排澇能力不足,骨干排澇體系不完善。當外江洪水位較高時,平原無大型強排措施,造成內河水位持續處于高水位以上,甚至超過河岸漫入道路;而城區部分老小區處于低洼地,江河澇水通過排水管網倒灌入小區形成內澇。且近幾年城區內河整治多以河岸整治為主,未按照規劃要求進行拓寬,因此河道輸水能力有限,城市防災減災能力下降。
他建議:“進一步加快推進在建奉化江、姚江及重要支流防洪堤建設力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建設范圍,實現干流全線防洪封閉,減輕兩岸平原排澇壓力;完善平原骨干排澇工程,建成“河道、碶閘、泵站”相匹配的排水體系,發揮整體效益,同時新增流域強排及上游配套河道工程,提高工程排水效率,減少平原高水位持續時間;開展專題研究,針對流域防洪排澇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論證,提出對策措施。
排澇閘口反成了阻水壩
建議:單閘門改造成三閘門,大澇時三閘齊放
除了現場的大會發言,民建寧波市委會的《關于破解寧波城區排澇瓶頸的建議》作為書面材料交流。
這份材料中重點分析了寧波排澇閘口存在的問題:“內河碶閘口普遍呈瓶頸口狀,比上游河面窄很多,排澇的橫斷面積狹小。閘門放水最高限位普遍接近甚至低于內河最高水面,加上雜物堆積閘門口,排澇閘口反而變成阻水設施。”
材料說,2012年8月竣工的姚江大閘加固改造工程,未能提升排澇能力,反而增加了閘墩間橫撐梁,減弱了排澇能力。這次“菲特”姚江大閘最高水位達2.9米,姚江大閘的河道保證水位是2.2米,潮位保證水位也僅2.7米。這個時候,姚江大閘實際上成了阻水壩。姚江大橋上游一側的漂浮物阻攔設施高度較低,大量雜物隨高位水流越過柵欄堆積在大閘的各個閘門口,嚴重阻礙排澇。
2004年陸續所建的大石碶、印洪碶、五洞閘、甬新閘、老楊木碶、澄浪堰、界牌碶等設施,外江擋潮能力按100年一遇設置,但排澇功能僅按20年一遇設置。
委員們建議:拓寬閘口排澇橫斷面積,提升閘門限高位。單閘門的可改造為三閘門,平時一閘啟閉,澇時三閘齊排。姚江大閘密集的漿砌條石閘墩成為阻水面,閘孔高度與寬度不足、排澇能力差,建議科學評估是否需異址重建。現在沒有姚江大閘向下游強排的措施。建議在姚江大閘和沿江碶閘口科學評估,添置強制排澇的設施設備,在高水位時也能強制抽水排澇,而不是坐等低水位時自然排澇。研究增加姚江大閘東側船閘的排澇功能。建設以排澇泄洪為主的兼具通船功能的船閘,以提高姚江的應急泄洪能力。
“多龍管水”造成治水缺位
建議:參考廣州經驗,由水務局統一來管
治水及城區內河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其中,防洪調度、水資源管理和河道規劃等職權屬于水利部門;河道建設、水行政執法工作隸屬城建部門;排污審批及執法又由環保部門把關。
袁葵芳委員說:“這種‘多龍管水,條塊分割’的模式,已造成內河管理權限分散,職責不清,遇事不決,效率低下等不良局面。城區內河實行各區屬地管理為主后,受制于各區管理體制的不一致,也易造成人、事、物、權的不配套,進而不利于統籌、協調整體河道管護工作。”
張勤勇委員說:“重建輕管,多頭管水,城市內河屬城市管理范疇,農村河道屬水利管理范圍,造成河道上下游治理不統一。”
史哲明委員也提到,城市防洪排水存在多頭管理的現狀,難免會造成系統協調性不夠。
怎么理順城市水務管理體制呢?三位委員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水務管理一體化”。
史哲明以廣州為例作了介紹,廣州市于2008年組建水務局,歸并了包括原水利局、建委、園林局等單位的涉水職能,實行城市防洪、排澇、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涉水事務的統一管理。這樣,就解決了部門交叉、職責不明、相互扯皮的問題,從管理體制上保證城市防洪除澇工作的順利進行。
(盧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