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永培 市人大代表,寧波中學校長
徐鐵峰 市人大代表,寧波大學校長助理
蘇志剛 市政協委員,寧波工程學院
黨委書記
楊欣欣 市政協委員,四明中學副校長
核心提示
文理不分科,外語考試社會化,減少高考科目,加強高校自主招生……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體制改革中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社會極其關注。隨著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的正式公布,高考制度改革再次成為社會焦點。
高考制度該不該改革?應該怎么改革?中小學校、高校該如何順應高考改革?有關高考改革的話題同樣引起本次兩會代表、委員們的熱議。
現行考試招生制度存在著評價標準相對單一、選拔方式相對單一、入學通道相對單一等“一考定終身”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基礎教育應試教育傾向,學生“考什么、學什么”,學校招生“唯分數論”等問題,難以適應國家對各類人才的選拔培養需要,難以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難以適應高等學校多樣化辦學、特色辦學的需要。
高考制度改革勢在必行!這是許多代表、委員的共同感受。
文理究竟要不要分科?市人大代表李永培認為,文理分科,可能更好地著眼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方向,但從根本上來說,更多的是著眼于高考的指向,而從長遠來說,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理不分科應該是今后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打實寬泛的基礎。
部分高考科目實行考試社會化、一年多考,這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另一個熱點。有代表認為,此舉將從一定程度上破除一考定終身的考試僵局,但是如果沒有規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機制,如果還是以分數論英雄,無疑會陷入另一個不堪重負的泥潭。
采訪中,代表、委員們一致認為,高考制度改革,對學生的評價必須多樣化。楊欣欣委員認為,不能單純按照“全能”的標準評價學生,而應對學生的個性特長進行差異化的評價,允許并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李永培代表也建議,在高考招生錄取時,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多一把尺子來衡量評價每一個學生,以發掘、培養更多的“錢鐘書”、“錢學森”。
如何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徐鐵峰代表認為,由于區域、行政體制和經費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大部分985和211大學的招生名額向本地區考生傾斜,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應該逐步減少這種不平衡,讓納稅人充分享受平等的待遇。
至于高校自主招生,蘇志剛委員認為,自主招生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特別要對特長加分嚴格把關。蘇志剛建議在特長加分過程中,高校一要改簡單的證書審核為專家評審,二要實行職能部門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