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整合,建設區域醫療機構聯合體,構建分級診療體系”,向破解“看病難”開出一劑良方。怎樣讓現有的醫療資源通過整合發揮其最大效用?從體制、機制及人財物上應有哪些保障?
阮列敏 市人大代表、寧波市第一醫院院長
袁建樹 市政協委員、市第六醫院副院長
王泰瑯 市人大代表、骨科專家
近些年,各級政府對醫療衛生的財政投入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在增加,連續幾年的醫療衛生十大基礎工程建設推進,使我市的醫療資源在容量和規模上得到極大提升。然而,市民看病難的老問題仍未得到很大改觀。大醫院越來越人滿為患,社區醫院的問診人數相對減少。
問題的癥結在哪里?袁建樹曾于去年做過一個調研。他發現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醫療體制和機制上存在粗放的政策缺陷,重硬件和資金投入,沒有進行全面的效益評估;二是雙向轉診缺乏剛性的制度約束,最后淪為紙上的“美好愿望”;三是對口支援也好,結對幫扶也好,沒有真正觸動醫療資源在區域內的整合和重新按需分配利用。
阮列敏認為看病難,一個難字的背后,突顯的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而構建區域醫聯體,把一個區域內的大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聯合起來,打通人財物與信息在它們內部的按需流動,正好是破解不均衡配置的一劑良方。
這方面市第一醫院與市區其他的三甲大醫院一道,先行一步,于去年底與海曙、江東、江北、鄞州、高新區5個區域建成醫聯體。去年市第一醫院普通門診量較上年下降10萬人次。這說明,醫療體模式構建分級診療,在緩解市民看病難上的確發揮了作用。
據了解,到2016年,我市力爭實現轄區居民在社區醫院就診率在70%以上,三級醫院也就是大醫院的普通門診人次下降10%以上,形成首診在基層,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體系。
怎樣讓醫聯體這劑良方,更好地緩解甬城市民的“看病難”呢?
王泰瑯說,醫聯體需要發改、財政、人社和衛計委等各部門形成合力,共同為醫聯體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這項全新的改革,需要資金支撐,要堅持“以投入促改革”,建立以市級財政為主,財隨事轉的財政足額補償保障機制,以機制的實質改革保障醫療體有效運行。
袁建樹補充道,要讓一流大專家下沉社區,讓社區居民真正在“家門口”享受優質資源,同時也保障大專家相應的勞務報酬。
阮列敏認為,醫聯體要平穩有序地發展,必須有一個好的頂層設計,這需要通過政府調控和資源配比及就醫導向等政策,妥善解決各家醫院間的經濟壁壘。同時,定期對在崗醫務人員培訓,實行定點幫扶,整體提升社區醫院的醫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