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靠私交,靠學校關系,搞學生職業生涯體驗,確實很難做。”前天,在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委員聯組討論時,楊欣欣委員如是感嘆。
她表示,新高考賦予學生選擇權后,學生參與職業生涯體驗的資源不足,單憑教育系統無法獲得足夠的見習、實習和參觀考察的機會,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支持學生參與“職業生涯體驗”。
選專業的背后是選職業
去年9月,浙江省發布新高考方案,最大的亮點是賦予學生更多選擇權。
按照新高考方案,高中生必須要做好“7選3”這道必選題,即除了語、數、外必考課程外,考生還需要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選考科目中,選擇3門作為高考選考科目。
“選課程的背后是選專業,選專業的背后是選職業。”楊欣欣說,作為一個涉世未深的中學生,如何選擇和規劃自己的未來,這就需要大幅度增加中學生的“職業生涯體驗”。
職業生涯體驗不是局限于學校、教室,而是積極走進社會實踐、體驗職場生活,為自己將來進入社會和選擇就業積累經驗、提供參考。通過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可以培養對職業的正確認識,充分認識到社會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從而明確自己適合成為什么樣的人才。
楊欣欣說,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學生剛進大學就想轉專業,剛工作就想轉行,這說明學生與所選專業對口度、忠誠度不高,而問題就在于對專業、職業了解不深。
職業生涯體驗對學生很重要
職業生涯體驗對學生很重要,但是怎么做是個難題。楊欣欣是寧波市四明中學副校長,對此體會深刻。
她介紹說,現在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普遍做法是:開職業生涯規劃的選修、必修課;搞講座,請職場精英、大學招生老師講專業、職業體驗;給布置學生職業體驗作業;引進外國心理量表做心理測試。
“現在最需要的是親臨現場,進行職業體驗。”楊欣欣說,舉個例子,有個學生想讀醫科,家人讓他去醫院,和當醫生的親戚跟了一整天,結果孩子搖著頭說不想當了。這樣的現場體驗很重要,專業對口度會更高。
問題在于,對學校來說,“要搞好學生職業生涯體驗,總是靠私交,靠學校關系去做,確實是力不從心。”楊欣欣說。
楊欣欣還提到,即使學校普遍在做的工作,也需要校外有關機構的支持。比如心理量表問題,目前國內沒有自己的心理測試量表,都在使用國外的量表。但是受文化差異影響,“國外量表與中國學生的職業心理不匹配”,而開發新量表不可能靠中學來做,需要科研機構的研發。
在企事業單位建學生職業體驗基地
當前條件下,一方面學生參與職業生涯體驗的資源不足,單憑教育系統無法獲得足夠的見習和參觀考察機會;另一方面是暑期社會實踐等有利條件沒得到很好利用。
“學生每年都有寒暑假社會實踐任務,而一些街道社區則反映,社會實踐經常是蓋蓋章子走過場,為何不用好社會實踐呢。”楊欣欣說。
楊欣欣委員在本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全社會都要關心支持和參與中學生的“職業生涯體驗”》的提案。她建議,各街道社區挖掘轄區內企事業單位資源,在企事業單位中建立“學生職業體驗基地”。如轄區內有醫院、律師事務所,可建立“醫護”、“律師”體驗基地。
另外,建議共青團組織牽頭開展以“認識社會、感受職場”為目的的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發揮企事業單位團組織的力量,接納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職業體驗。
“僅此還不夠。”楊欣欣說,相關政府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增加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職業體驗經費;鼓勵企事業單位接納學生的見習、實習或參觀考察,向學生介紹生產流程、崗位職責、技能要求,開展“學生職業生涯體驗日”等公益性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