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余姚、奉化、鄞州三地交界的四明山區域是浙東最大的“綠肺”,是寧波最主要的生態涵養區,是甬江水系的主要發源地和我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四明山區域發展既是生態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只有科學處理好保護與建設、生態與發展的關系,才能在加快生態建設的同時不斷讓山區群眾受益得惠,增強獲得感。
【人物名片】
奕永慶 市人大代表、余姚市水利局教授級高工
劉慧杰 市政協委員、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2013年,市政協組織委員就四明山區域保護與建設開展了民主評議,市委、市政府積極吸納意見建議,于2015年初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的實施意見》,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工作步入常態化軌道。
“可以考慮適時成立四明山生態旅游度假區,使四明山區域成為一個生態發展的綜合體。”在劉慧杰委員看來,當前四明山區域保護和開發還存在職能交叉、多頭管理的現象,改革并理順管理關系有助于該區域優質協調永續發展。
劉慧杰表示,一旦四明山生態旅游度假區成立,在管理、規劃、執法上統一運行,可將四明山旅游資源、綠色農業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推動四明山旅游由“一日游”“觀光游”向“多日游”“度假游”跨越。
充分利用山區獨特優勢,因地制宜提升傳統農業,找到環境保護和農民增收契合點,力求在產業富民上再突破,這也是四明山區域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
竹筍是四明山區農民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奕永慶代表建議,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應允許四明山區有序建立竹筍加工廠,以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奕永慶曾專門請環保部門和水利部門進行檢測,發現竹筍煮熟過程中產生的“黑水”之“黑”僅是有機色素,酸度(pH值)高,雖是廢水,但并不是毒水。
奕永慶建議竹筍加工廠可把廢水用噴灌設備輸送到山上噴灑,利用土壤的過濾和吸附作用,讓廢水滲入地下或蒸發,使有機質留在土壤成為肥料,實現循環農業。竹筍加工廠要與有關部門簽訂環保責任書,杜絕廢水流入河道。
今年開始,余姚等地在繼續唱響四明山生態環境保護主旋律的同時,還將進一步加快林特產業發展步伐,推動山區農家樂提檔發展,抓好高端民宿示范點建設,使旅游經濟成為山區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一極。借力村莊整治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精品村和環境優美村,使山區鄉村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黃劍躍 謝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