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20余位委員分別以大會發言和即席發言的形式,圍繞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民生福祉等提出建議。復建廣德湖、打造寧波的“名醫名院”、推進天一閣流散古本訪歸……委員們的句句諍言,既接地氣又情系民生發展。
復建消失多年的廣德湖
寧波有條南北向的干道叫廣德湖路,可廣德湖在哪里?這個曾與東錢湖齊名的湖泊,已消失多年。方志梅委員代表九三學社寧波市委會發言時,提出了復建廣德湖,利用湖泊的調蓄能力緩解海曙城區內澇問題的建議。
方志梅說,歷史上,廣德湖曾在鄞西平原發揮過調蓄洪水的重要作用。據史料記載,廣德湖東起望春橋,西及林村,南過蜃蛟,北至高橋,其面積為當今東錢湖的3倍,蓄水是東錢湖的5倍,是當時重要的水利樞紐。北宋末年,為增加地方財賦,廣德湖被廢湖圍田,嚴重影響了城西一帶的生態平衡。時至今日,由于鄞西平原集雨面積大,地勢低洼,平原河網水面率低,每逢臺風、強降雨或進入汛期,海曙城區易發“城市看海”現象。
復建廣德湖,或許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方志梅委員建議,除了切實做好可行性方案研究,建議將廣德湖復建工程與寧波的海綿城市建設深度對接,同時配套推進當地非控山區的沿山導流河工程,引導山洪進入復建的廣德湖,避免直泄平原,以降低平原內澇水位。
打造“名醫名院”工程
寧波擁有7家三甲醫院,但具有比較優勢的醫院和學科不多。缺少高起點規劃、醫學院校實力偏弱、醫院同質化競爭趨勢明顯,這些現象讓委員們有些著急。吳道濤委員代表農工黨寧波市委會作大會發言時,提出打造“名醫名院”,助力“名城名都”建設。
吳道濤委員說,建立起與“名城名都”相匹配的“名醫名院”,讓老百姓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這是寧波人共同的期盼。他建議以超常規手段引進頂尖醫療團隊,引進知名高等醫學院校進駐寧波建立附屬醫院,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跨越式發展。合作共建一家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地級市百強醫院前10的三甲綜合性醫院。全市三甲醫院擁有各自的“名醫名科”,構建“一院一品”格局。遠期目標是,“名醫名院”能滿足老百姓不出市享受高精尖醫療服務的需求。
此外,以浙江大學醫學院等為標桿,加快寧波大學醫學院建設。將打造“名醫名院”列入政府實事工程,加大投入,在醫療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科研發展、環境優化上制定一攬子扶持政策。
推進天一閣流散古本訪歸
在即席發言中,楊靜雅委員代表市政協文史委向大會提出建議,寧波作為“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同時也是“海上書籍之路”的始發港,我們不該任憑天一閣書籍繼續散落于外,而應積極推進天一閣流散古本訪歸。
天一閣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見證了寧波“一帶一路”的發展變遷,是中國藏書文化史的活化石。雖然歷代天一閣主人制定了嚴格的藏書管理制度,但天一閣也經歷了“五次劫難”,藏書由七萬卷到民國時期統計時僅存一萬五千余卷,近五分之四的藏書散落閣外,或輾轉流入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或被歷代知名藏書家購去,或流入港澳臺地區,或流落美歐等國。
典籍文化是國家興盛和國力強盛的標志,也是寧波建設“名城名都”的重要體現。讓閣書回歸,一直是寧波社會各界的共識。楊靜雅委員建議,組建天一閣流散古本訪歸工作委員會,組建訪歸專家工作組,調查摸清古本秘籍的下落,并籌集專項資金,分階段有計劃地通過數字化、復印、原書征集、出版等形式訪歸閣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