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假休完,寶寶是讓祖輩照看、請保姆幫忙,還是直接送入民辦托管機構?傳統的嬰幼兒照護方式,已然跟不上現代生活的節奏,尤其是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寧波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期間,規范0-3歲嬰幼兒托育工作再成民生熱議話題。
八成寶寶去過幼托(早教)機構 家長對此“愛恨交織”
嬰幼兒照護難題,早就引起了寧波市政協委員們的高度關注。1月13日政協委員報到當日,委員們開始討論此事。
市政協委員、李惠利幼兒園園長林紅分析,將幼兒送入幼托(早教)機構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希望孩子提早適應集體生活,學到更多知識;二是家長時間、精力有限,不得不將孩子送去上述機構。
“家有6個月到3歲兒童的家庭,普遍存在缺少專業指導的苦惱。”市政協委員、寧波東海實驗學校副校長童紅霞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輕一代家長產生了更多的育兒需求。然而現實情況是,祖輩帶孩子有育兒經驗,但大多科學性不足;雙職工父母帶孩子的優勢是勇于嘗試新事物,卻容易走上急功近利的路子,過早讓孩子參加各類才藝培訓。矛盾糾結的家長,在很多時候便不得不求助社會培訓機構。
培訓機構處于“失范狀態” 課程品質、師資力量等難當重任
受訪者普遍認為,目前社會上的幼托(早教)機構魚龍混雜,在師資力量、辦學規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規范。
市政協委員、浙江導司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劉慧杰曾對此做過專門調研。“簡言之,現在就是三不管狀態。”劉慧杰說,對幼托早教機構的規范與管理,涉及教育、民政、市場監管、消防等多個部門。不過因為在立法上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各部門都能管一點,卻又管不到位,對整個行業的規范力度遠遠不夠。
林紅、童紅霞對幼托(早教)機構的師資力量,也深表憂慮。“0-3歲這個階段,是人的生理、心理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是人生發展啟蒙階段更為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幼兒教育和成長環境直接決定著孩子的一生發展。”林紅說,這個階段的重點不在于學習多少知識,而是注重生活、學習方面習慣與能力的養成。然而,大多幼托(早教)機構的教師入職門檻教低,專業不對口的情況比比皆是。再加上場地設施差、各類虛假宣傳盛行,幼托(早教)環境隱患重重。
如何破解?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市場對幼托(早教)機構的需求如此旺盛,現有的幼托(早教)機構卻難以承擔重任。這一矛盾早已有之,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顯得更為緊迫。市政協委員們圍繞這個問題,也提出了不少建議。
林紅建議,首先要明確相關職能部門為管理責任主體,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幼托(早教)市場的監管力度,同時增強各部門協作,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建議加大政府投入,將0-3歲兒童托育工作納入規范體系。“最好能參照幼兒園這樣,設立專業的托兒所或早教管理中心。”林紅說,目前看來,就近依托社區(小區)設立專業幼托(早教)機構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途徑。一方面滬杭等兄弟城市有可借鑒的經驗,另一方面在社區設立機構,地理位置、場地設施等方面的條件都較為優越。
童紅霞也強調了明確早教機構管理部門的重要性。她的側重點是建議提升早教專業教師的素養,提高早教機構教師入職門檻。她說,作為配套,政府應該進一步重視開展家長素質提升工程,“可組織有關部門和社會力量開展這項工作,一些公益組織也可積極參與,比如組織合適的親子戶外活動等,讓年輕家長通過活動學習更多科學的育兒知識,為孩子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劉慧杰提出,要規范幼托(早教)市場,在立法同時,還要進一步強化市場的倒逼機制。比如消費者提高對培訓機構辦學品質的要求,強調透明化辦學,要求企業在監控設施、餐飲規格等方面下功夫,盡管避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