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我市2017年的最熱詞之一。這項旨在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政務環境最優、群眾和企業獲得感最強”的改革,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全社會的關注。
1月15日下午,圍繞這個既事關發展大局、又貼近群眾需要的話題,市政協十五屆二次會議舉行了協商交流會,來自10來個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和數百名政協委員濟濟一堂,共同探討改革過程中存在的焦點、堵點、難點問題,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謀思路、尋舉措、想辦法。
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近3個小時的協商交流,一問一答,形式簡潔卻充滿了亮點和誠意,凝聚了社會各界的共識——要以“最多跑一次”為契機,為寧波挖掘更大的改革潛力、釋放更多的改革紅利,讓群眾擁有更切實的“獲得感”。
“信息孤島”,如何破解“老大難”?
“個人婚姻狀況只能在本省查詢,個人房產信息全大市范圍內也無法共享……類似這樣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應該如何通過改革逐步打破,提高辦事效率?”委員提問環節剛剛開場,來自社福與社保界的黎麗委員的發問,引起了委員們的共鳴。
“信息孤島”是“最多跑一次”改革中的“老大難”問題。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利益格局以及歷史因素,某些垂直部門間“上下不通”、不同處室之間“左右不通”的情況時有存在,給群眾、企業辦事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信息待在各個部門數據庫里,卻讓老百姓跑腿打證明,這樣的現象是不是可以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對于這一“難點”和“痛點”,來自民建界別的沈穎程委員也深有體會,就“到公安機關辦事還要出具公安機關核發的證件或證件復印件”這個問題,直言不諱地現場“拍磚”。
這個問題,確實和現在“互聯網時代”的背景和服務型政府的要求有差距。面對委員“火辣辣”的提問,市公安局副局長趙永山和市電子政務辦的相關負責人態度誠懇地予以回應。
從去年5月起,公安服務窗口已打通警種內部的信息壁壘,不再要求辦事群眾和企業提供公安內部數據系統可以查詢到的證明材料,比如居住證、駕駛證、戶口簿、身份證等;如按上級規定需辦事群眾和企業提供以上證件復印件的,也由公安機關內部進行復印留存,不再要求辦事群眾和企業提供。
與此同時,去年8月30日,我市正式建成啟用全市“統一受理平臺”,進一步推動辦事事項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受辦分離”。目前,該平臺已與市統一權力運行系統、22家市級部門的45個自建系統打通對接,剩余2個部門、5個自建系統的對接預計在本月底前可以完成,系統接入率達到90%。
“我們正在深入推進政府網站與政務服務網的深度融合,實現各系統之間的數據流轉,逐步形成網上網下一體化的服務體系,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同時,我們也在加強檢查督導,倒逼各項規定落地見效,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真正方便企業和群眾。”上述負責人說。
改革深水區,如何“摸著石頭過河”?
既然是改革,自然有深水區,必須摸著石頭過河,同樣也需要敢于破難,敢于攻堅。
“如何按照‘全面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審批100天內完成’的要求,提高企業投資項目的審批效率,加快審批進程?”來自教育界的胡振燕委員發問。
“企業投資項目‘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塊‘硬骨頭’,由于涉及住建、消防、規劃等多個部門,事情比較復雜,審批耗時比較長。”市發改委主任彭朱剛表示,目前我市已全面升級網上審批平臺功能,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2.0版提前實現4個100%,即100%應用平臺、100%系統打通、100%網上申報、100%網上審批,為投資項目“統一平臺、統一賦碼、統一受理、統一辦理、統一監管、統一服務”提供了堅實保障。
同時,我市正在探索實施“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和“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一”。如施工圖聯合審查工作,通過“容缺預審”機制和網絡共享,審查承諾時間縮短三分之二以上,大大減輕了群眾和企業的負擔。
“要把個案的‘快’變成常態的‘快’,通過流程再造,我們有信心全面實現企業投資項目審批100天內完成這個要求,做不到的話拿我是問。”彭朱剛主任話音剛落,就引起了現場的一陣掌聲。
如何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領域改革,也是委員們關心的問題。來自經濟界的譚維定委員提出,有企業反映,許多審批項目設置了各種前置條件,企業必須支付不菲的費用,才能拿到符合要求的檢測評估報告,但實際上,有一些事項并沒有相關法律依據,造成“灰色中介”渾水摸魚的現象。
對此,市審管辦主任陳承奎坦率地表示,這個問題面廣多因、社會關注度高,現實中也確有存在。近年來我市已通過清理規范,累計取消182項中介服務事項和中介服務環節,相關費用下降約30%。目前正在通過放開市場、打破壟斷等措施,積極培育更多的中介機構,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管理和服務,提高效率,同時探索網上“中介超市”,給企業、群眾更多選擇權。“下一步,我們要加大清理力度,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中介事項一律取消;同時,有些中介事項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最多跑一次”,改革永遠在路上
“經過一年來的改革,大大簡化了企業、市民辦事的條件和流程”“對于企業群眾來說,確實是更方便了,也更高效了”……對于“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果,委員們也實事求是地予以點贊。
根據現場通報,目前市縣兩級均實現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標,即到2017年底,“最多跑一次”事項在80%以上。并創新推出從群眾辦事角度界定“一件事情”、拓展“全城通辦”事項清單以及特定區域、特定項目“打包審批、集成服務”改革,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贊譽。
其中,群眾最為關心的不動產登記“最多跑一次”深化改革工作,現已實現中心城區“全城通辦”,在此基礎上,計劃于2018年6月前實現海曙、江北和鄞州范圍內市、區通辦,2018年底前實現市六區范圍內通辦,做到全大市異地能受理、屬地能辦理、數據能推送,檔案查詢和預受理為主的業務網上能辦理。
不過,改革永無止境,“最多跑一次”改革同樣永遠在路上。這一場著眼“以人民為中心”的政府自我革命,仍然需要再接再厲。
“既要開好‘大門’,也要關好‘偏門’。”來自農工黨界別的林杰委員提出,在放寬審批、方便市民的同時,也給監管部門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如何在放寬入口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監管?如何轉變過去“重審批、輕監管”的傳統管理模式?
市編委辦主任賀威平表示,下一步將以信用背書,積極探索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監管,同時推進“部門聯合、隨機抽查、按標監管”的一次到位監管,將事中事后監管結果納入市場主體的社會信用記錄,健全和完善市場主體誠信檔案、失信聯合懲戒、黑名單公示等社會信用制度。同時,我市也將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建設,推進綜合執法、市場監管力量下沉,將監管部門派駐鄉鎮(街道)以及與“四個平臺”建設密切相關的機構及人員納入鄉鎮(街道)日常管理與考核,打造“多員合一、一員多用”的全科網格,積極整合統一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平臺,加強智慧監管,不斷提升基層一線的事中事后監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