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寧波“兩會”的一大亮點,就是首次在會議直播時加配手語播報。2月1日,記者采訪了此次用手語傳遞“兩會”信息的兩位手語播報員、手語高級翻譯——蔣靜和易丹萍。
“將‘兩會’信息傳遞給更多聽障人士”
“接到‘兩會’直播手語播報的任務后,我非常激動,因為這是黨和政府對殘疾人的高度重視。”蔣靜是海曙區殘聯的工作人員,平時擔任殘聯各類大型會議、活動的手語翻譯。
“我小時候開口比一般孩子要晚,說話也是外婆教的,因為我的父母是聽障人士。”蔣靜說,父母還在世時,她通過手語和他們交流,手語就是她的母語之一。
“到殘聯工作后,每次和聽障人士打交道,我就感覺像是在和父母交流一樣,非常親切。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向聽障人士傳遞更多信息,更好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蔣靜說,她從小打的手語,是地方性的自然手語,相當于方言,有些手勢并不通用,為了能更好地和聽障人士交流,她參加了專業進修,考取了相關證件,如今,擔任專業手語翻譯已有7年時間了。
“專業詞匯、新生詞匯是難點”
“兩會”期間,另一位手語播報員易丹萍,是市殘疾人就業中心的工作人員。她是科班出身,大學學的就是手語專業,也一直在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周刊欄目中擔任手語翻譯。
“無論是殘聯的會議、活動,還是電視臺的節目,用手語進行翻譯的時間并不長。而這次‘兩會’直播的手語翻譯播報,對準確率、連貫度的要求非常高,還需要有臨場應變等綜合能力,這不僅是對我專業素養的一次大考,也是對體力和狀態的一次挑戰。”易丹萍說,播報時政信息不同于日常交流,有很多專業詞匯和新詞匯,這就需要翻譯者有大量的積累,同時反應要快,手語務必百分百準確。
她簡單舉了個例子,比如“新型冠狀病毒”,就是新詞匯,但它在《國家通用手語詞典》里并未涉及,如何讓聽障人士“聽”得懂?“‘新冠’的形態是圓形,我們就左手握拳,‘病毒’會傳播,就在右手放到左手后面,五指張開做手勢,把內在的含義表示出來。”易丹萍說。
聽障人士可以通過直播同步收看
記者從市殘聯了解到,殘聯已多次為蔣靜和易丹萍兩人進行了專業集訓和全面強化訓練,要求兩人以“狀態最佳、質量最高、效果最好”為目標,完成此次寧波“兩會”直播手語播報任務。
市殘聯黨組成員、副理事長梁達表示,今年我市“兩會”直播首次引入了手語播報,全市3.3萬名聽障人士可以通過直播同步收看,這是一個溫暖的舉措,充分體現了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聽障人士這一特殊困難群體的關心關愛,有利于他們與健全人一道第一時間共享大會盛況,第一時間無障礙知情知政,有利于他們全面融入社會、平等參與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