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于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老百姓尤其中低收入人群對消費還是保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影響了消費潛力的釋放。 近幾年,為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提振消費信心,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促消費政策,比如發放消費券、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等等,有效刺激了消費需求。可以想見,未來,各類促消費政策仍將是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但要讓好政策發揮更大效能,促消費政策亟須在精準性和便捷性方面尋求更大突破。 針對的群體要更精準,讓政策向“最需要的人”傾斜。要讓老百姓愿花錢,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十分關鍵,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目前政策更多聚焦特定商品而非人群,政策紅利未必能精準觸達“最需要的人”。例如,家電補貼對中高收入群體吸引力有限,但對低收入家庭而言,幾百元的優惠可能直接影響消費決策。建議將消費券、就業保障等政策更多向山區、城鄉接合部等區域傾斜,通過“精準滴灌”提升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 覆蓋的品類要更精準,滿足多元化消費需求。當前以舊換新政策的補貼范圍,多集中于汽車、家電等傳統領域,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是否可以針對各個年齡層消費者的需求,設計不同的補貼政策?比如目前我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可以針對老年人推出健康養老產品的以舊換新政策等。 優化政策落地機制,提升消費體驗。目前部分政策因為落地流程較為復雜,削弱了群眾的獲得感。我了解到,有的地方享受家裝補貼,需要和指定的裝修公司簽約,提交多份材料審核,繁瑣的流程讓消費者望而卻步。建議借助數字化手段,對照線上家電的國補申領機制,老百姓在付錢的時候就能直接抵扣補貼,讓政策紅利“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快”。 政策更精準發力方能更好地激活市場。讓每一分促消費的資金都花在刀刃上,消費這駕“馬車”才能跑得更快。
|